作者:Fairy,来源:ChainCatcher
十一年前,Ethereum基金会在瑞士注册,树立了加密项目治理结构的早期范式。到了“万链齐发”时代,基金会成了Layer1项目的“标配”——去中心化、非营利、服务社区,这些标签一度被奉为Blockchain项目的“治理黄金标准”。
然而,近期a16z的一篇文章《Crypto基金会时代的终结》重新引发了人们对基金会的思考。这套理想化结构的现实困境逐渐暴露,基金会光环正迅速褪色。
在加密项目的实际运营中,基金会与Labs的角色分工逐渐形成了一套结构范式:基金会负责治理协调、资金管理与生态资助,而技术开发则通常由独立的Labs或Dev公司承担。然而,这背后或许也存在着越来越多利益交织的复杂现实。
据加密KOL“加密无畏”透露,在如Movement等北美项目背后,已形成一个由律师、传统合规顾问构成的专业化基金会“架构输出集团”。他们为项目提供标准化的“Labs+基金会”模板,帮助其合规发币、设计治理架构,并深度参与诸如空投规则、生态基金投向、做市合作等关键事项。
然而,这些董事通常并非项目原生成员,而是以几十万美元年薪挂名担任基金会要职,在没有深度参与产品建设的前提下却握有实质性的“合规否决权”,甚至对关键资源流向产生影响。
从数据来看,多数基金会主导的项目Tokens在过去三个月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,年线表现同样乏力。不过,这一走势也受到山寨币市场整体下行行情的影响。
据加密KOL“加密无畏”透露,已有两家市值排名前200的项目方计划在今年下半年撤销基金会架构,直接并入Labs。作为加密项目的两种主流组织形式,基金会与公司制架构各有侧重:基金会强调非营利、去中心化与生态治理,而公司制则以效率与增长为导向,追求业务发展和市值增长。
与此同时,a16z也在文章中表示,开发公司模式能够更精准调动资源、吸引人才并快速响应变化。随着美股上市潮升温、币股联动加剧,公司主导的治理结构似乎更具优势。
那么,一些基金会的退出,是否已经进入倒计时?
免责声明:从标配到拖累:基金会模式正在走向黄昏期文章转发自互联网,版权归其所有。
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。加密货币市场极其波动,风险很高,可能不适合所有投资者。在投资加密货币之前,请确保自己充分了解市场和投资的风险,并考虑自己的财务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。此外,请遵循您所在国家的法律法规,以及遵守交易所和钱包提供商的规定。对于任何因使用加密货币所造成的投资损失或其他损失,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。
Copyright © 2021.Company 元宇宙weizhangshensu.cn All rights reserved.元宇宙weizhangshensu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