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宫28

  • 元宇宙:本站分享元宇宙相关资讯,资讯仅代表作者观点与平台立场无关,仅供参考.

破解Circle百倍估值:为什么稳定币发行不是门好生意

  • 2025年6月12日 20:33

短短5天,稳定币USDC发行商Circle的市值从69多亿涨超200亿美元。Circle的涨幅,创始人Jeremiah和团队可能也没有想到。跟亚洲美元基金交流下来的印象是,Cirle在合规稳定币赛道的唯一性是超额认购的核心。

毋庸置疑,Circle是一个先驱者,早在2024年7月,Circle在欧洲MICA框架下成为第一家合规稳定币公司。创始人Jeremy当时在瑞士的闭门活动上分享了MICA只是合规合法性的第一步,笔者还是很信服的。2024年末TRUMP上台后,市场明显开始加速。2025年逐步落地的美国GENIUSACT和香港稳定币条例,Circle都承担了布道者和推动者的角色。同时,Circle是世界范围内出入金合作银行最多的稳定币公司,其中不凡系统性重要银行(GSIB)。

当市场在蜂拥买入Circle的时候,Circle最重要分销渠道的Coinbase,股价却在同期表现出与Circle不符的平淡走势。这背后引出了一个核心问题:在稳定币这条赛道上,真正的价值究竟掌握在发行商手里,还是流量渠道手中?本文将深入拆解Circle的商业模式。

如果说Bitcoin是试图在体制外另起炉灶的“梁山好汉”,那么合规稳定币更像是“接受招安”的宋江。它通过将储备资产大部分投入短期美国国债等现实世界资产中,为美国财政部做蓄水池,而换来合规性和合法性

这种“投诚”使其成为了连接现实世界法币与加密世界的关键桥梁,但其本质也从一种颠覆式货币创新,转变为对现有金融体系的补充和“补贴”。稳定币能否“拯救”美债?一个不可能三角

在美国稳定币法案(GENIUSAct2025)的推进过程中,“稳定币拯救美债”是一个被反复提及的“爱国主义”叙事。然而,这在商业逻辑上或许站不住脚。

我在此提出一个稳定币的“不可能三角”,即一项稳定币方案很难同时满足以下三点:

对发行人好:商业模式可持续,利润丰厚。

对储备资产好:能大规模、无风险地支撑某类资产(如美债)。

对用户好:零风险、高收益、低费用。

所谓“稳定币利好美债”,其前提是市场对美债有无限的需求和信心。但如果美债自身面临兑付或信任危机,1:1锚定的稳定币必然受到冲击,信任链条会瞬间断裂。这就像一家信托公司,将评级为低风险的客户资金拿去投资了高风险的房地产项目。一旦底层资产暴雷,上层的金融产品也无法幸免。在稳定币法案要求每月审计披露的背景下,美债固有的风险很难被隐藏。Circle的商业模式与估值之谜

Circle的核心盈利模式主要有两点:

1.利息差(NetInterestMargin):USDC持有人不获得利息,Circle将储备资产投向短期美债等并获取利息,息差完全归自己所有。

2.支付与清算手续费:通过其企业平台CircleMint批发USDC。若企业客户需要当天将USDC换回美元(T+0),Circle会收取0.1%–0.4%的通道费。这可以理解为“跨境支付钱包+7×24小时结算”的组合服务。

然而,这门生意也面临着“监管紧箍咒”。无论是美国的《GENIUSAct2025》还是香港的《稳定币条例(草案)》,都禁止发行方“短钱长投”(用短期负债购买长期资产)或加杠杆。这意味着Circle无法像传统银行那样,利用货币乘数效应来创造利润。反之,美国和香港的方案都准许传统银行下场发行稳定币

一个业务受限的“类银行”,其市盈率(PE)却一度高达147倍(截至2025年6月9日),而传统金融巨头摩根大通的市盈率仅为13倍。投资者追捧的到底是安全的息差,还是Web3叙事下的想象空间?这背后的估值逻辑值得深思。核心驱动力:天下苦“SWIFT/VISA们”久矣

我一位朋友曾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稳定币就一个主题——天下苦SWIFT/VISA们久矣。”

传统的跨境电汇网络就像百年铁路,不仅费用高昂(动辄20-40美元),而且流程不透明,耗时可达3-5天。相比之下,基于Blockchain的美元Tokens就像新建的磁悬浮列车:虽然也要安检(合规),但票价透明,速度以秒计算。并非所有人都关心共识算法,但几乎人人都对高昂的手续费感到切肤之痛。这种朴素的“降本提速”诉求,正是USDC等稳定币得以迅速渗透的根本驱动力。

当然,在加密钱包之间转账的费用极低,可一旦要将数字资产落地为银行账户中的法币,依然躲不开传统体系的合规摩擦。例如,从新加坡汇款200美元至美国,汇出行收40新币,收款行再扣10美元,最终到账可能只剩150美元。这笔费用名义上是SWIFT费用,但大头实则是银行在反*洗*钱(AML)与反欺诈上付出的合规成本。

因此,从加密钱包到银行账户,合规成本是必然存在的,关键只在于由谁来承担。Circle的战略与渠道的现实

Circle在2023年底关闭了面向散户的法币兑换服务,这恰恰说明了零售端合规与反洗的成本之高,是所有金融科技公司共同的痛点。

它的应对策略是推出近期推出CirclePaymentNetwork,不再直接服务散户,而是将机构与企业客户串联成一个分发网络,由这些机构和企业的合作银行负责最终的出入金。这是对于传统SWIFT模式的创新,去掉了中转行模式,把合规和反洗成本转加给了网络参与方。

但更现实的问题是渠道。Circle虽被贴着“加密概念股”的标签,但其利润表的数字显示,高达58%的营收需要作为“分销和交易成本”分给渠道伙伴,而Coinbase是其中最大的受益方。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故事一样:谁掌握了流量和场景,谁就拿走了价值链中最大块的蛋糕。

上市以来,Coinbase与Circle的股价走势分化(俗称“剪刀差”)不断扩大,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:渠道方赚取真金白银,而发行方负责讲述宏大叙事。

稳定币发行是一门“看似简单,实则壁垒高深”的生意:监管成本日渐趋同于商业银行,却缺失了银行赖以生存的货币乘数。利息收入完全受制于美联储的利率政策,难以稳定预期。渠道流量若被Coinbase这类平台扼住咽喉,发行方只能靠高额分成换取市场份额。

因此,对于大多数企业和机构而言,单纯靠“发币”营收并非明智之举。真正的机会在于利用稳定币这一高效的金融工具,赋能自身的业务场景。

Copyright © 2021.Company 元宇宙weizhangshensu.cn All rights reserved.元宇宙weizhangshensu.cn

南宫NG·28(中国)相信品牌力量有限公司 南宫NG·28(中国)相信品牌力量有限公司 南宫NG·28(中国)相信品牌力量有限公司 南宫NG·28(中国)相信品牌力量有限公司 南宫NG·28(中国)相信品牌力量有限公司 南宫NG·28(中国)相信品牌力量有限公司 南宫NG·28(中国)相信品牌力量有限公司 南宫NG·28(中国)相信品牌力量有限公司 南宫NG·28(中国)相信品牌力量有限公司 南宫NG·28(中国)相信品牌力量有限公司 南宫NG·28(中国)相信品牌力量有限公司 南宫NG·28(中国)相信品牌力量有限公司 南宫NG·28(中国)相信品牌力量有限公司 南宫NG·28(中国)相信品牌力量有限公司 南宫NG·28(中国)相信品牌力量有限公司 南宫NG·28(中国)相信品牌力量有限公司 南宫NG·28(中国)相信品牌力量有限公司 南宫NG·28(中国)相信品牌力量有限公司 南宫NG·28(中国)相信品牌力量有限公司 南宫NG·28(中国)相信品牌力量有限公司 南宫28